原文服务方: 上海医学       
摘要:
目的 评估功能化猪小肠黏膜下层(SIS)补片修复腹壁缺损的效果,探讨再生过程中多种生长因子的交互作用。方法 采用可时序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TGF-β1的功能化SIS补片[即携带VEGF的SF膜(VSF膜),携带TGF-β1的SF膜(TSF膜),以及携礴VEGF和TGF-β1的SF膜(VTSF膜)]修复Sprague-Dawley (SD)大鼠的腹壁缺损,利用两者的协同效应促进组织再生。并根据携带补片的不同将SD大鼠分为:VEGF(V组),TGF-β1(T组),VEGF和TGFβ1(VT组)及对照组。评估补片的VEGF和TGF-β1装载率及累计释放率,以及术后7、14、28 d模型大鼠标本大体观、组织表面纤维化、宿主反应、组织血管化、细胞外基质(ECM)重塑、调节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和力学性能等指标。结果 7 d内,VSF和VTSF膜VEGF的累计释放率为(80.0±4.8)%。14 d内,TSF和VTSF膜TGF-β1的累计释放率分别为(39.5±2.6)%和(32.5±2.3)%。术后7 d, V组的CD15+表达水平显著高于T组和对照组,含因子补片(V、T、VT组)的CD68+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TNF-α和IL-6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术后28 d, T组和VT组CD68+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V组及对照组(P值均<0.05)。术后28 d, VT组新生血管数量(即CD31荧光染色表达水平)均显著多于T组、V组及对照组(P值均<0.05),同时间点VT组形成的成熟血管数量(即CD31与α-SMA双荧光染色表达水平)较V组和T组显著增加(P值均<0.05)。术后28 d,与对照组及V、T组相比,VT组的补片中央区胶原Ⅰ荧光染色阳性的面积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T组的胶原Ⅰ/Ⅲ比值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V、T、VT组纤连蛋白染色阳性比例均显著增加(P值均<0.05)。术后28 d, VT组的CD31和胶原Ⅰ的蛋白质表达水平显著高于V、T和对照组(P值均<0.05)。T组与VT组应力-应变曲线形态相似,而VT组的拉伸强度高于V组和对照组(P值均<0.05);较V组和对照组,T组和VT组分别具有更高的杨氏模量和更低的断裂伸长率(P值均<0.05)。结论 SIS的功能化改性加强了补片植入后的组织融合,揭示了生长因子间的协同作用。
推荐文章
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浓缩生长因子各层中的分布及含量特点
浓缩生长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 β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骨生成
表皮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在子宫内膜息肉的表达
表皮生长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
子宫内膜息肉
表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转化生长因子β在非小细胞肺癌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非小细胞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
免疫组织化学
人嗜铬细胞瘤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α、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转化生长因子α
肿瘤坏死因子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嗜铬细胞瘤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时序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 功能化生物补片在修复大鼠腹壁 部分缺损中的应用
来源期刊 上海医学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功能化生物补片;时序释放;协同作用;猪小肠黏膜下层基质;腹壁缺损修复
年,卷(期) 2025,(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7-54
页数 8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9842/j.cnki.issn.0253-9934.2022.04.008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2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功能化生物补片;时序释放;协同作用;猪小肠黏膜下层基质;腹壁缺损修复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上海医学
月刊
0253-9934
31-1366/R
16开
上海市静安区北京西路1623号
1978-01-01
中文
出版文献量(篇)
6975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3861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