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佛学与中国哲学的结合,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关键所在。“格义”是两者初期结合时使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两汉时期佛教初传时就开始运用,而不是一般学术界认为的始于两晋。随着佛学思想的大量传入和中国学者对其了解的不断加深,格义的方法也有了层次上的深入,由简单的以中国哲学概念比附佛理到仍带玄学化色彩的“六家七宗”对佛学真义的争鸣,再到更接近于佛学原意的以中观论为代表的著说,使佛学与中国哲学的结合和交互影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随着格义方法历史使命的完成,中国佛教也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推荐文章
浅论中国传统哲学与寺庙园林
寺庙园林
儒学
道教
佛教
从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看董仲舒
董仲舒
《春秋繁露义证》
晋国
思想
从古希腊哲学看哲学与科学
泰利斯
普罗泰戈拉
科学哲学
浅论僧肇的“不真空”义与魏晋玄学
僧肇
不真空
魏晋玄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从“格义”方法看印度佛学与中国哲学的早期结合
来源期刊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学科 社会科学
关键词 “格义” 中国哲学 般若学 佛教 印度佛学 格义方法 中国文化 魏晋玄学 《出三藏记集》 鸠摩罗什
年,卷(期) 1998,(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5-103
页数 9页 分类号 C0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何锡蓉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15 77 4.0 8.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格义”
中国哲学
般若学
佛教
印度佛学
格义方法
中国文化
魏晋玄学
《出三藏记集》
鸠摩罗什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季刊
1009-2226
31-1107/F
16开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185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1198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