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1995~1997年在温室和田间研究了稻白叶枯病菌毒性基因缺失突变体Du728对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效果,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温室试验结果表明:Du728失去了对供试水稻品种的致病性;在叶面喷雾一次Du728菌液(106cfu/ml)防病效果为48.5%,再增加菌量并不能显著提高防效;Du728与水杨酸(10μg/ml)混合喷雾处理的防治效果达到60%左右.Du728及其与水杨酸混合液喷雾处理后,最佳接种间隔期分别为1~2天和2天;防效持久期分别为7~10天和10~15天.田间小区试验表明,Du728与水杨酸混合使用(喷雾3次,间隔7~10天)比两者单独使用效果好,各处理小区产量增加14.0%~26.7%.田间自然发病情况下,Du728与水杨酸混合喷雾的防治效果(80.1%)比人工接种条件下的防效(54.4%)好,与叶枯灵处理的效果相当.从使用方法来看,喷雾或沾根后再喷雾的效果比只沾根的效果好.
推荐文章
hrp基因突变体Du728诱导水稻抗白叶枯病的机制研究
水稻白叶枯病
hrp基因突变体Du728
诱导抗性
水稻突变体与功能基因组学
水稻
突变体
基因
功能基因组学
水稻白叶枯病菌hrcU基因缺失突变体构建及功能研究
水稻白叶枯病菌
定点突变
致病性
过敏反应
Ⅲ型分泌系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毒性基因缺失突变体Du728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初步研究
来源期刊 中国生物防治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毒性基因突变体 水杨酸 水稻白叶枯病 防治效果
年,卷(期) 1998,(3)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报告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5-118
页数 4页 分类号 S4
字数 294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5-9261.1998.03.00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凤权 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农业部病虫监测与治理实验室 44 845 17.0 28.0
2 王金生 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农业部病虫监测与治理实验室 60 1440 21.0 3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1)
同被引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19)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2(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3(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07(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8(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9(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0(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1(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4(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毒性基因突变体
水杨酸
水稻白叶枯病
防治效果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双月刊
2095-039X
11-5973/S
16开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科院
2-507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056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28312
相关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High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863.org.cn
项目类型:重点项目
学科类型:信息技术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