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天山山系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复合造山带,中、新生代以来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碰撞的远程挤压效应影向下,发生了陆内俯冲.塔里木地块和准噶尔地块相向俯冲于天山之下,造成了山系的急剧隆升和冲断推覆,在构造重荷作用下,沿着天山南、北山前发育了陆内俯冲型前陆盆地,这一特点已为大多数学者所共识.然而,天山陆内造山带在形成过程中沿着走向却存在明显的变化,尤其是东、西天山在地壳厚度、山系海拔高度、地震活动烈度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总体上以西天山的活动性明显大于东天山为特点.发育于准噶尔地块内的博格达山在这一阶段表现出强烈的活动性,山系隆升和褶皱冲断控制其边缘前陆盆地的充填,与西天山相对应.这说明天山陆内造山过程中存在着转换作用,把西天山陆内俯冲的地壳缩短量转换到了博格达山地区,由此平衡东、西天山的差异,故称之为陆内造山转换带.
推荐文章
增生型造山带的基本特征
增生型造山带
增生楔
增生弧
基本构造特征
甘肃北山造山带类型及基本特征
甘肃北山
碰撞造山带
陆-增生弧
浅变质岩在示踪大别-苏鲁造山带大陆板块俯冲与折返过程中的意义
加积楔
大陆板块
浅变质岩
高压变质岩
大别-苏鲁造山带
西天山造山带构造单元划分及古生代洋陆转换过程
构造格架
洋陆转换过程
古生代
西天山造山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天山陆内俯冲造山转换带的基本特征
来源期刊 石油实验地质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陆内造山转换带 陆内造山带 东、西天山 博格达山
年,卷(期) 2000,(3) 所属期刊栏目 创新论坛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06-209
页数 4页 分类号 P618.13|TE121
字数 199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6112.2000.03.003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9)
同被引文献  (112)
二级引证文献  (217)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6)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2)
2007(8)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5)
2008(1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9)
2009(11)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0(2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1)
2011(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2(17)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3(1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7)
2014(1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5)
2015(2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5)
2016(2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9)
2017(2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2)
2018(2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0)
2019(1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7)
2020(1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6)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陆内造山转换带
陆内造山带
东、西天山
博格达山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石油实验地质
双月刊
1001-6112
32-1151/TE
大16开
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2060号
196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707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4089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