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用弯孢菌粗毒素诱导处理抗病和感病玉米品种沈试29和掖单13后,结果发现,相同浓度毒素处理不同时间后和不同浓度毒素处理相同时间后,抗、感品种防御酶系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病原菌毒素处理后,抗病品种的PAL和PO对毒素较感病品种敏感,诱导酶峰的临界毒素浓度低于感病品种,抗病品种酶峰出现时间提前或峰值大于感病品种.而SOD活性变化规律与上述两种酶不同,弯孢菌毒素能刺激感病品种SOD活性增加,而抑制了抗病品种的SOD活性.抗病品种SOD活性在处理初期下降,后期缓慢上升,而感病品种SOD活性快速上升,高于抗病品种.抗病品种SOD活性较低,有利于细胞内积累适量的超氧自由基,从而激发寄主抗性机制的表达;而毒素处理感病品种后SOD活性提高,有利于及时清除细胞内活性氧,使寄主因缺少活性氧而无法激发产生抗性.
推荐文章
尖孢镰孢菌毒素对大豆防御酶系活性的影响
尖孢镰孢菌
毒素
大豆
防御酶
拮抗酵母菌和根霉菌对灵武长枣主要防御酶系的影响
灵武长枣
拮抗酵母菌LZ1
黑根霉
多酚氧化酶
过氧化物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弯孢菌粗毒素对玉米主要防御酶系活性变化的影响
来源期刊 辽宁农业科学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玉米 叶斑病 弯孢菌 毒素 防御酶系
年,卷(期) 2000,(6)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报告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0-23
页数 4页 分类号 S435.131
字数 365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2-1728.2000.06.00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崔明珠 10 77 5.0 8.0
2 高增贵 148 1846 22.0 36.0
3 陈捷 56 1522 21.0 37.0
4 朱茂山 3 15 2.0 3.0
5 蔺瑞明 2 160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1)
同被引文献  (30)
二级引证文献  (35)
196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4(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2(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3(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4(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6(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7(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8(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9(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玉米
叶斑病
弯孢菌
毒素
防御酶系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辽宁农业科学
双月刊
1002-1728
21-1111/S
大16开
沈阳市东凌路84号
8-21
196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429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1644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