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建立恶性疟原虫免疫抑制多次部分换血猕猴模型.方法应用免疫抑制剂抑制动物体内的溶血反应,采用多次部分换血的方法 .结果在此模型中,恶性疟原虫分别在猕猴体内存活21天以上;最高感染率分别为8.6%、10.6%和6.4%.在应用此模型进行的抗疟药杀虫试验中,猴服用蒿甲醚4h后,原虫感染率由4.6%迅速下降到0.5%;24h后,原虫消失 .结论恶性疟原虫可以在免疫抑制的多次部分换血猕猴模型中较好地生长发育.此模型可以适用于部分原虫红内期的研究和抗疟药的药效实验.
推荐文章
不同抗疟药物对红内期恶性疟原虫3D7线粒体呼吸的影响
抗疟药物
恶性疟原虫
线粒体
有氧呼吸
Seahorse XFe96
恶性疟原虫对蒿甲醚等抗疟药敏感性体外测定
恶性疟原虫
蒿甲醚
咯萘啶
氯喹
体外敏感性测定
恶性疟原虫类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恶性疟原虫
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
基因克隆
原核表达
薄层色谱法检测恶性疟原虫乳酸脱氢酶的研究
恶性疟原虫
乳酸脱氢酶
薄层色谱
检测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恶性疟原虫免疫抑制多次部分换血猕猴模型的建立及其在抗疟药物试验中的初步应用
来源期刊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猕猴 动物模型 换血 抗疟药
年,卷(期) 2000,(5)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6-38
页数 3页 分类号 R378
字数 276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2-2694.2000.05.01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何建国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寄生虫学研究室 127 2323 26.0 41.0
2 江静波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寄生虫学研究室 24 360 10.0 18.0
3 吴军 17 52 5.0 6.0
4 黄建成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寄生虫学研究室 4 1 1.0 1.0
5 洪佳冬 广东药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 5 16 2.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恶性疟原虫
猕猴
动物模型
换血
抗疟药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月刊
1002-2694
35-1284/R
大16开
福建省福州市津泰路76号
34-46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893
总下载数(次)
10
总被引数(次)
3847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