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唐代司空图曾以“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作为含蓄的艺术至境。其实 ,语文教学与诗歌创作一样 ,强调“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课堂上的“空白地带” ,就是指学生自由发挥、各显身手的活动时空。表面上看 ,教师在这一“地带”的活动似乎是一片“空白” ,实际上 ,学生正通过自我感受与领悟 ,经历着由“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的认知心理过程。课堂上的“空白地带”是否安排得科学合理 ,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和“引而不发 ,导而弗牵”的教学水平。“不着一字”的诗歌意境能引发联想与想象 ,往往蕴含着读者再创造的无限空间 ;而在课堂教学的“空白地带” ,教师的点化功夫应如三两枝“竹外桃花” ,报告着新春的消息。它以点燃学生的理想、情感与智慧的火花 ,唤发他们体验与创造的活力为最终目的。因此 ,开辟课堂上的“空白地带” ,不是简单地把学习时间划拨给学生 ,而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实际学情的需要 ,在教学环节上删繁就简、在教学形式上领异标新的结果。当然 ,这种“空白地带” ,因教师含蓄的诱导与无言的等待 ,课堂上有时不太热闹 ,甚至有些沉闷 ,但不要以为这样会影响教学的效果。要知道 ,教师活动的“空白地带”正是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