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学生渴望获得成功感 ,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这种心理 ,努力帮助他们获取成功 ,以此激发兴趣 ,促成进步。在数学教学中 ,我常常采用将教学内容分层次处理的办法来实现这一目标。由于学生能力水平、知识程度的个别差异 ,致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一致。他们往往对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活动有所期望 ,并期望在活动中成功 ;而对于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活动 ,则反应冷淡。那么 ,教师如果想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就必须将知识分成难易不等的几个层次 ,以适应层次不一的学生。例如 ,数学教材中的习题 ,我往往把它们分成三个层次处理 :紧扣小节内容 ,思路简单 ,反映教材基本要求的题目为A组题。对于A组题就请基础一般的学生(简称A层次学生)解答。这部分学生通过解答A组题 ,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以便获得成功的喜悦 ;反映教材较高要求的题目为B组题 ,这类题就请基础较好的学生(B层次学生)完成 ;对于数学爱好者(C层次学生) ,指导他们浏览数学读物 ,尽量一题多解 ,并且对教材上的“想一想” ,“读一读” ,要求阅读、思考 ,以使他们获得更高层次的成功感。又如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教学中 ,我设计了如下例题 :对于A层次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