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1999/2000年的南极夏季,在普里兹湾地区进行了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的现场采样.采样站位共15个,分布在由近岸到深海的三条经向断面上.采样中在14个站位都有南极磷虾出现,但大多数站位磷虾的密度都很低.样品的组成主要是幼体后期的南极磷虾.整个调查海区南极磷虾的平均数值密度和重量密度分别为16.17尾/1000m3和12.02g/1000m3.在调查区域内除密度最大的站位在深海区外,其他密度较大的站位主要分布于陆坡区,而在陆架区的唯一的站位没有发现南极磷虾.测量和分析的结果表明,陆坡区南极磷虾的生长状态好于深海区,但就整个调查海区来说,南极磷虾处于正常生长状态.对调查期间普里兹湾的环境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调查中三个磷虾密度较大的站位(Ⅱ-3,Ⅲ-6,Ⅳ-8)的分布似乎与75m深处的冷水团及25m深处的叶绿素低值中心和叶绿素高值中心的交汇区有关.
推荐文章
夏季南大洋南极大磷虾种群分布、结构及生长研究
南极大磷虾
种群分布
生长状况
海冰
威德尔海
普里兹湾
南极夏季普里兹湾磷虾幼体及纽鳃樽的丰度和分布特征
南极
普里兹湾
磷虾幼体
纽鳃樽
分布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1999/2000年夏季南极普里兹湾地区南极磷虾的分布、丰度和生长状态研究
来源期刊 极地研究 学科 生物学
关键词 南极磷虾 生长状态 普里兹湾 南极
年,卷(期) 2001,(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31-244
页数 14页 分类号 Q17
字数 4658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孙松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80 1930 24.0 42.0
2 刘会莲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7 64 4.0 7.0
3 吉鹏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7 115 6.0 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7)
同被引文献  (25)
二级引证文献  (89)
1986(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9(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8)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2(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3(16)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4)
2014(9)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5(2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0)
2016(1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7(1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8(1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19(1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2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南极磷虾
生长状态
普里兹湾
南极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极地研究
季刊
1007-7073
31-1744/P
16开
上海浦东金桥路451号
198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046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823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