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轻微感染的种薯可以越冬, 第二年播种后产生病苗,形成中心病株,再向周围蔓延, 形成发病中心 ;1996年中国首次报道发生A2交配型 ,以后在马铃薯主产区陆续发现A2交配型, 其发生频率北方高于南方;对人工培养基上卵孢子产生的条件,病菌的薯片培养法和液态氮的保存效果,也进行了初步研究;影响晚疫病开始流行的气候条件主要是温度和湿度,但是在我国复杂的地理气象条件下,温、湿度在各地的作用是不同的,在春旱地区,湿度是限制因素,在潮湿多雨的地区,温度是限制因素;经过多年试验,初步建立了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晚疫病流行的灰色预测模型,可以对当地晚疫病的流行进行长期预测,回测准确;抗病育种的研究 ,目前倾向于水平抗性的筛选,已评价出一批对晚疫病具有水平抗性的优良无性系,利用这些无性系,有希望培育出具有水平抗性的有推广价值的高产品种;对马铃薯块茎晚疫病鉴定方法,马铃薯抗晚疫病的遗传工程也开展了研究,并取得良好进展; 室内菌株测定和田间试验,均证明抗瑞毒霉菌株的存在,导致瑞毒霉防效降低,但是它的复配药剂瑞毒霉锰锌仍保持很高的防效;中国在近几年已研究出一种新的杀菌剂氟吗啉,具有很好的保护和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克露、普力克、瑞毒霉等目前常用的杀菌剂品种; 嗜线虫杆菌的发酵液进行室内抗菌试验和温室防治试验,均取得明显效果. 建议加强以下问题的研究和调查:消灭或控制带病种薯内病菌的方法; 卵孢子在流行中的作用;消灭土壤内或残株内卵孢子的方法;开展晚疫病菌对农药抗性的监测;加强长、短期测报技术的研究,成立全国或地区晚疫病测报中心;春秋二作区,不同地区的温室和网室晚疫病发生的特点;品种抗病性的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