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普通野生稻(Oryza sativa L. f. spontanea Roschev.)和五种栽培稻包括粳稻品种9516(O. sativa L var. 9516)、武育粳3号(Wuyujing3)、 97-7,籼稻品种NAU303和杂交籼稻汕优63为材料系统地比较了野生稻与栽培稻之间、栽培稻不同品种之间光合功能衰退进程的差异并对造成这些差异的生理生化机理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演变和人工选择的作用下光合参数都向着有利于提高光合功能的方向发展:从野生稻到籼稻再到粳稻叶绿素含量逐渐升高,其含量相对稳定期也逐渐增长;净光合速率逐渐提高,光合速率高值期也逐渐变长;单位叶面积叶源量逐渐增大。光合作用关键酶Rubisco的羧化酶活性仅有极小的区别;内肽酶在光合速率高值期活力很低,在光合速率高值期的终点附近开始升高并在光合功能衰退的后期达到很高的水平,但不同的类型开始的早晚不同。这说明衰退的早期内肽酶的作用不大,只是到了后期即不可逆期内肽酶才可能发挥较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