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本研究采用固相抗源(体)型酶联免疫测定方法(ELISA),对接种灰斑病1、7号生理小种后,不同抗性大豆品种(系)的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抗病类型大豆品种(系)叶片内IAA含量较高,品种抵抗病菌能力增强;感病品种IAA含量较低,GA含量降低,IPA含量升高;大豆叶片内的内源激素含量的诱导表达与病原菌有关,灰斑病7号生理小种对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较大.
推荐文章
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的SSR标记分析
大豆(G.max)
灰斑病(Cercospora sojina Hara)
抗性基因
SSR标记
感染大豆灰斑病菌后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叶绿素动态变化的研究
大豆灰斑病菌
叶绿素a、b的含量
抗病品种
感病品种
北方春大豆品系对灰斑病7号生理小种的抗性
北方春大豆
品系
灰斑病
抗性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不同抗性大豆品种(系)接种灰斑病1、7号生理小种后内源激素变化规律的研究
来源期刊 大豆科学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不同抗性大豆 灰斑病 内源激素 变化规律
年,卷(期) 2001,(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17
页数 4页 分类号 S565.101
字数 166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0-9841.2001.01.00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丽君 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 120 839 16.0 23.0
2 王德刚 4 26 2.0 4.0
3 吴俊江 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 49 397 13.0 17.0
4 夏凯 47 946 18.0 29.0
5 高明杰 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 26 209 9.0 13.0
6 郭强 1 22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2)
同被引文献  (45)
二级引证文献  (11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3(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7)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3)
2007(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8(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09(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0(7)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1(1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12(9)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3(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4(18)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5)
2015(1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16(1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17(9)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8(1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19(9)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9)
202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不同抗性大豆
灰斑病
内源激素
变化规律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大豆科学
双月刊
1000-9841
23-1227/S
大16开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368号
14-95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361
总下载数(次)
6
相关基金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
官方网址:http://jj.dragon.cn/zr/index.asp
项目类型:
学科类型: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