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20世纪7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热”的地学研究对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和数据的积累,建立了青藏高原大地构造体系和特提斯喜马拉雅的形成演化模式及地壳层圈结构模式;20世纪末至今,喷流型矿床的发现和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的全面实施,使得“青藏高原”再次成为新的热点研究区。笔者试图将前人的基础地学研究成果与矿床的最新研究成果融为一体,进一步探讨全国重点成矿片区“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成矿带的成矿动力学与矿床时空分布规律。笔者认为,该区地壳深部区域性展布的低速低阻层(部分熔融状态的高温热源体)是导致“一江两河”地区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类型矿床形成的主导因素之一。
推荐文章
试论岩浆流体成矿作用
岩浆流体
斑岩型铜矿
浅成低温热液
成矿作用
盆地流体与铀成矿作用
盆地流体
流体类型
流体特征
铀成矿作用
安徽庐江-滁州岩浆成矿带成岩成矿作用特征
庐江-滁州岩浆成矿带
成岩成矿作用
安徽
华南铀成矿省火山岩-花岗岩型铀成矿作用
华南铀成矿省
物质来源
成矿流体演化
成矿作用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试论藏中南低速低阻层与成矿作用
来源期刊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藏中南 低速低阻层 成矿作用
年,卷(期) 2001,(3)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7-38
页数 12页 分类号 P313.2
字数 539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9-3850.2001.03.00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周祖翼 101 1741 22.0 38.0
2 姚鹏 36 768 15.0 27.0
3 李金高 8 108 4.0 8.0
7 王全海 5 61 3.0 5.0
8 李志 2 3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2(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青藏高原
藏中南
低速低阻层
成矿作用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季刊
1009-3850
51-1593/P
16开
四川成都一环路北三段2号
198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419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1276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