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造地球表面形状的功劳通常归于构造板块(即构成地球岩石外壳的大块移动岩层)之间的强烈碰撞。例如,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就是在印度次大陆撞入亚洲大陆时隆起的,而安第斯山则是在太平洋板块俯冲到南美洲下面时被抬起来的。不过,即使是板块构造那令人望而生畏的力量也无法完全解释地球上某些最大的表面特征。
推荐文章
洋底高原:了解地球内部的窗口
洋底高原
海台
地幔柱
ODP
IODP
源本得法,巧写外貌
源本得法
外貌描写
贴切的比喻
恰当的联想
按照顺序
联系品质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从内部塑造地球的外貌
来源期刊 科学(中文版)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年,卷(期) 2001,(6)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0-37
页数 8页 分类号 P3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科学(重庆)
月刊
1002-1299
50-1073/N
重庆市渝中区胜利路132号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11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14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