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研究了大灰食蚜蝇对3种蚜虫的捕食作用,得到1,2,3龄幼虫对甘蓝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 分别为Na=0.6082N/(1+0.6082×0.1132 N),Na=0.9810N/(1+0.9810×0.011 7N),Na=0.9585N/(1+0.9585×0 .0046N),日最大捕食量依次为8.8头、85.4头、217.4头;3龄幼 虫对豌豆蚜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为Na=1.1787N/(1+1.178 7×0.0147N),日最大捕食量为68.03头;1,2,3龄幼虫对桃 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为Na=1.0005N/(1+1.0005×0 .0958N),Na=1.1061N/(1+1.1061×0.0180N),Na =1.0566N/(1+1.0566×0.0060N),日最大捕食量为10.44头,55. 71头,166.67头。结果表明,利用大灰食蚜蝇防治蚜虫是具有一定潜力的。
推荐文章
山西菜田捕食性食蚜蝇优势种及其对菜蚜的控制效果
山西
菜田
捕食性食蚜蝇
优势种
控制效果
食蚜瘿蚊对3种蚜虫捕食作用的研究
食蚜瘿蚊
甘蓝蚜
桃蚜
蔷薇长管蚜
捕食作用
功能反应
干扰反应
具有年龄结构的食蚜蝇-蚜虫捕食模型
持续生存
稳定性
年龄结构
种群
宁夏枸杞主要天敌对枸杞蚜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多异瓢虫
中华草蛉
黑点食蚜盲蝽
凹带食蚜蝇
捕食功能反应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大灰食蚜蝇对3种蚜虫的捕食作用研究
来源期刊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大灰食蚜蝇 蚜虫 捕食作用 模型 生物学
年,卷(期) 2001,(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02-104,110
页数 4页 分类号 S476.2
字数 169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4-390X.2001.02.00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罗佑珍 云南农业大学农业科学技术学院 31 217 8.0 11.0
2 李学燕 云南农业大学农业科学技术学院 7 57 5.0 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3)
同被引文献  (48)
二级引证文献  (62)
198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3(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0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09(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0(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1(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4(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5(1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6(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7(11)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8(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9(1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大灰食蚜蝇
蚜虫
捕食作用
模型
生物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双月刊
1004-390X
53-1044/S
大16开
昆明黑龙潭云南农业大学
64-16
198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500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3162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