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应用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麦田生态系统中主要捕食性天敌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la (Thumberg)]成虫、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 (Pallas)]成虫、大灰食蚜蝇(Syrphus corollae Fabricius)幼虫与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Thumberg)]、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Kirby)共存条件下天敌对麦蚜的控制作用,从而建立天敌-麦蚜捕食模型.该模型可反映麦蚜存活率与各参试因子之间的数量关系,不存在失拟因素.模型主效应分析表明: 影响禾缢管蚜存活率的因子由大到小排序为异色瓢虫、自身密度、龟纹瓢虫、大灰食蚜蝇;影响麦长管蚜存活率的因子由大到小排序为异色瓢虫、龟纹瓢虫、自身密度、大灰食蚜蝇.分析了天敌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两种麦蚜的存活影响,初步建立了天敌控制麦蚜的最佳密度组合.
推荐文章
基于EPG的麦长管蚜、麦二叉蚜和禾谷缢管蚜取食行为比较
麦长管蚜
麦二叉蚜
禾谷缢管蚜
EPG
取食策略
传毒
影响禾谷缢管蚜种群密度的因子分析
禾谷缢管蚜
种群密度
相关因子
通径网络
亚致死浓度毒死蜱和异丙威对禾谷缢管蚜试验种群的影响
禾谷缢管蚜
毒死蜱
异丙威
生命表
亚致死浓度
UV-B长期胁迫对麦长管蚜子代种群动态的影响
麦长管蚜
UV-B辐射
辐射强度
亲代经历
子代
种群动态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捕食性天敌对禾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存活率的影响
来源期刊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捕食性天敌 禾缢管蚜 麦长管蚜 捕食模型
年,卷(期) 2005,(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9-82
页数 4页 分类号 S435.122+.2
字数 295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1-4652.2005.02.02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杨益众 扬州大学农学院 126 1441 21.0 31.0
2 余月书 扬州大学农学院 27 594 14.0 24.0
3 印毅 扬州大学农学院 7 166 6.0 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8)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16)
二级引证文献  (9)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捕食性天敌
禾缢管蚜
麦长管蚜
捕食模型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季刊
1671-4652
32-1648/S
大16开
江苏省扬州市大学南路88号
28-9
198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941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17912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