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西昆仑北坡的新生代沉积在很大程度上良好地记录了新生代西昆仑的隆升过程.区域性不整合面和沉积界面记录了隆升的阶段性;沉积环境变化反映了山体和盆地在格局上的变化;沉积物厚度、粒度变化显示了隆升的幅度和速率.就西昆仑的情况看,海相环境(塔里木海湾)由晚白垩世持续到渐新世,尽管此时海湾已退缩到西部.在此期间,形成了石膏层、瓣鳃类介壳灰岩和杂色砂泥质沉积.中新世全面出现了陆相沉积.中新世2000~3000m的沉积厚度表明了相对较高的隆升速率.从中新世后期开始的厚达2000~3000m的磨拉石沉积,其粒度向上加大,显示从中新世后期到早更新世隆升速率高而且是加速的.磨拉石沉积被早更新世的一次强烈的构造脉动所打断,它使磨拉石沉积和较老的沉积在许多地方高角度向盆地方向倾斜甚至直立、倒转.水平盖在磨拉石和更老地层之上的中-晚更新世河流和冲积扇相粗粒沉积是重新隆升的标志,亦可视为磨拉石沉积的继续.由昆仑山流向塔里木盆地的河流将中一上更新统及更老沉积切割50~100m以上,表明全新世以来的隆升速率是相当高的.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新生代西昆仑隆升的地层学和沉积学记录
来源期刊 地质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西昆仑 新生代 隆升 沉积记录
年,卷(期) 2001,(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59-467
页数 10页 分类号 P5
字数 826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0001-5717.2001.04.00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军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56 858 18.0 27.0
2 任留东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63 862 15.0 27.0
3 陈炳蔚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7 103 5.0 7.0
4 金小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2 191 6.0 1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3)
同被引文献  (214)
二级引证文献  (410)
198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3(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4(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0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2007(9)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5)
2008(25)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22)
2009(2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1)
2010(43)
  • 引证文献(11)
  • 二级引证文献(32)
2011(4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8)
2012(29)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8)
2013(47)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41)
2014(49)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46)
2015(29)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7)
2016(2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4)
2017(3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2)
2018(5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48)
2019(2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6)
2020(1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西昆仑
新生代
隆升
沉积记录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质学报
月刊
0001-5717
11-1951/P
大16开
北京阜成门外百万庄路26号
2-113
192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761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7896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