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定量分析大鼠失血性休克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形态与功能的改变,探讨失 血性 休克缺血缺氧时肠上皮细胞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方法:Wistar大鼠 随机分为对照组、失血性休克2 h和5 h组,采用计量电镜法观察、生物体视学测量线粒体形 态,用clark氧电极测线粒体 呼吸功能。 结果:失血性休克2 h,线粒体平均截面周长、长径、平均直 径及其面密度、体密度分别较对照组增加24%、27%、25%、26%、44%,失血性休克5 h,平均 截面面积、周长、长径、短径、平均直径及其面密度、体密度分别较对照组增加100%、45% 、45%、50%、45%、47%、122%,嵴和基质破坏明显。休克2 h组线粒体比表面与正常组比较 下降14 %。 休克5 h组线粒体比表面和数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分别下降32%、24%。休克2 h、5 h 组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变,休克5 h组线粒体呼吸控制率比 对 照组减少32%。 结论和讨论:失血性休克时大鼠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形态发 生显著改变。对休克大鼠肠线粒 体形态学改变的定量分析表明,休克发生发展过程中,线粒体形态主要改变是,线粒体截面 积、周长、长径、短径、平均直径、面密度、体密度、比表面显著增加,数密度下降。定量 说明休克缺血缺氧时肠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发展较快。休克2 h后,线粒体膜尚完整,部分 线 粒体嵴紊乱,有髓样小体、小空泡形成。休克5 h后,线粒体显著肿胀,嵴不规则、溶解、 断裂和消失,在有嵴存在的线粒体,嵴内腔扩大较2 h重,可见较大空泡形成。休克5 h线粒 体数量明显减少。形态变化是功能改变的基础,体视学方法准确反映了休克时线粒体形态变 化过程。 呼吸控制率是表达线粒体功能最灵敏的指标。休克2 h后,线粒体呼吸控制率 已开始下降, 至休克5 h已下降32%,说明线粒体状态已明显改变,合成ATP能力下降。线粒体为细胞能量 代谢的重要细胞器,三羧酸循环位于基质内,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的部位在内膜,两者 紧 密相连。线粒体的结构与其呼吸功能及能量合成功能密切相关。嵴和基质的破坏,引起线粒 体三羧酸循环破坏,电子传递受阻,氧摄取困难,加上基质内pH改变,ATP合成酶数量减少 ,这些因素都影响了线粒体合成ATP的功能。线粒体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是细胞损伤最早累及的细胞器之一,是细胞保护的重点。保护 线粒体,消除细胞内能量代谢障碍,可减轻细胞损伤。预防休克后肠屏障功能破坏对继发的 脓毒血症、MODS有重要意义。
推荐文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失血性休克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形态与功能变化的研究
来源期刊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年,卷(期) 2001,(11) 所属期刊栏目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六届全休克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16-1117
页数 2页 分类号 R3
字数 205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0-4718.2001.11.05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柏干荣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 30 208 8.0 13.0
2 陆松敏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 62 396 11.0 17.0
3 李伟文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 15 107 5.0 10.0
4 刘建仓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 42 228 9.0 13.0
5 李萍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 47 326 11.0 15.0
6 武凡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 9 71 5.0 8.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月刊
1000-4718
44-1187/R
大16开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01号
46-98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1461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8494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