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华北地台北缘乌兰哈雅地区发现二叠纪未-三叠纪初蒙古寺-盘羊山-乌兰哈雅推覆构造,将晚太古代色尔腾山岩群绿片岩系推覆到震旦系什那干组灰岩和古生代碎屑岩系之上.推覆面走向近东西向,延伸长度大于50 kn,推覆方向180~230o,推覆距离大于4.5 km.推覆界面被中三叠世(U-Pb同位素年龄231 Ma)二长花岗岩侵入,又被中侏罗统大青山组不整合覆盖.本推覆构造的发现改变了前人认为本区不存在古生代末大型推覆构造的看法,对了解华北地台(板块)构造发展历史与地壳演化有重要意义.说明华北地台(板块)晚古生代末存在大型陆内造山事件,其动力来源推测为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的碰撞所产生的巨大挤压应力.
推荐文章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全球海平面变化研究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
全球海平面变化
暴露标志
生物灭绝事件
湖北崇阳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灭绝和沉积微相演化
钙质微生物岩
生物灭绝
沉积微相
二叠纪—三叠纪
崇阳
卡拉库姆盆地晚二叠世—三叠纪的构造属性讨论
卡拉库姆盆地
晚二叠世—三叠纪
弧后裂谷
周缘前陆盆地
古特提斯
增生楔
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二叠纪以来构造应力场解析
塔里木盆地
巴楚地区
构造应力场
最大主压应力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华北地台北缘乌兰哈雅地区二叠纪末-三叠纪初推覆构造
来源期刊 中国地质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华北地台北缘 乌兰哈雅 二叠纪末-三叠纪初 推覆构造
年,卷(期) 2002,(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35-138
页数 4页 分类号 P542
字数 357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0-3657.2002.02.00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新亮 5 166 5.0 5.0
2 胡凤翔 7 130 5.0 7.0
3 李玉玺 7 98 4.0 7.0
4 熊煜 1 9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9)
同被引文献  (70)
二级引证文献  (149)
199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09(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0(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1(11)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2(1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3(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4(1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7)
2015(1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6)
2016(19)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8)
2017(19)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9)
2018(2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2)
2019(1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20(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华北地台北缘
乌兰哈雅
二叠纪末-三叠纪初
推覆构造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地质
双月刊
1000-3657
11-1167/P
大16开
北京市阜外大街45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2-112
195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224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4903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