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1999年5期<第四纪研究>刊登的"青藏高原冰期环境与冰期全球降温"论文,内容丰富,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和新鲜讯息,发人深思.本文就部分内容进行讨论,认为根据新近若干冰期降温值较大的信息,就得出冰期降温幅度为过去认识的两倍的普遍性推断,还为时过早.青藏高原新近研究表明夏季降温值是较小的;冰川平衡线高度取决于以夏季温度为标志所提供的消融热量与全年降雪积累量的平衡,单纯就降温值,不能决定平衡线下降值;全球各地气候、地形差别很大,冰期变化也很悬殊,不存在全球均一的1 000m左右平衡线下降值,干旱区的下降值多低于此数.青藏高原末次冰盛期(LGM)冰川堆积(终碛、侧碛)和侵蚀形态(冰斗、槽谷)一般保存良好、形态鲜明,较易识别,近年已获取测年资料,证明过去地貌法判别的LGM冰川规模,并以此决定的LGM平衡线位置基本恰当,当然也有误判者.从20世纪20年代起,研究者逐渐认识高原内部主要是中西部LGM平衡线下降值较小,经过多次改进的LGM平衡线高度分布图显示约有1/3左右地区,平衡线下降值不足300 m,实为世所罕见.其原因可能主要在高原西北部是全球惟一高海拔寒旱核心区域,为极大陆型或极地型冰川分布区,以现代西昆仑山崇测冰川、古里雅冰帽为例,平衡线高度接近6 000 m,夏季温度低至-2°~-3°C,年消融量除蒸发损失外折合水层厚仅200 mm左右,年积累量为250 mm左右;冰川运动缓慢以塑性变形为主,流动不远,冰期降水有所减少,平均降温即使达到9°C高值,但都处于负温区,增加了冰川冷储,对降低平衡线的作用微弱.因此,平衡线下降值很小而冰川运动以变形为主特点,严格限制了冰川范围的扩大.根据张新时、陈旭所发展的气候-植被模型,在设置的降温7°C,降水减少30%条件,模拟的高原冰雪带可占高原总面积1/5,是成功的接近实际情况模拟.因此实际地质资料和模拟结果都排除末次冰期出现大冰盖的可能性.
推荐文章
末次冰盛期青藏高原冰川变化对亚洲气候的影响
古气候模拟
青藏高原冰川
末次冰盛期
季风
遥相关
1982—2005年青藏高原降水再循环率的模拟研究
青藏高原
降水再循环率
动力降尺度
CCSM
WRF
青藏高原的地震构造与地震活动
地震地热说
地震柱
地震构造模式
地震预测
青藏高原
我国对末次冰期冰盛期东亚区域气候模拟的研究
末次冰期冰盛期
数值模拟
东亚区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对青藏高原末次冰盛期降温值、平衡线下降值与模拟结果的讨论
来源期刊 第四纪研究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末次冰盛期(LGM) 平衡线下降值 极大陆型冰川 冰雪带面积
年,卷(期) 2002,(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12-322
页数 11页 分类号 P33
字数 864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1-7410.2002.04.00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施雅风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72 5414 36.0 7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8)
共引文献  (157)
参考文献  (1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0)
同被引文献  (112)
二级引证文献  (255)
196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5(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6(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7(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8(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4(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5(18)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6)
2006(1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07(20)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6)
2008(19)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8)
2009(2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3)
2010(8)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1(16)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4)
2012(19)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7)
2013(2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4)
2014(1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6)
2015(19)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9)
2016(1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5)
2017(26)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4)
2018(20)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15)
2019(18)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6)
202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青藏高原 末次冰盛期(LGM) 平衡线下降值 极大陆型冰川 冰雪带面积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第四纪研究
双月刊
1001-7410
11-2708/P
大16开
北京9825信箱
82-428
195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694
总下载数(次)
10
总被引数(次)
8128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