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1980年来,我室用解剖学和(或)生理学方法鉴定出了脊颈束/背索突触后(sCT/DCPS),脊孤束/背索突触后(SST/DCPS)和脊颈束/脊孤束(SCT/SST)等三种脊髓背角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以经其各自的分叉轴突分别向两个靶核投射为特征.它们的另一特征是具有会聚性躯体-内脏觉传入输入.部分神经元除通过分叉初级传入从外周接受躯体-内脏感觉输入外,还从中枢神经系统各自的靶核接受躯体-内脏觉输入.这些发现对牵涉痛和针刺镇痛的发生机制提供新的理解.
推荐文章
经穴脏腑相关与新发现的脊髓投射神经元通路
经穴脏腑相关
躯体内脏相互作用
脊髓感觉神经元/感觉传导束
脊髓背角
孤束核
背索核
外颈核
大鼠脊髓背角Ⅱ、Ⅲ层神经元的高尔基染色特征
脊髓
背角Ⅱ层
背角Ⅲ层
高尔基染色法
大鼠
大鼠延髓和脊髓背角的PKCγ阳性神经元向丘脑胶状核投射
蛋白激酶Cγ亚单位
延髓背角
脊髓背角
丘脑胶状核
伤害性感受
大鼠
对底丘脑核投射神经元的动作电位的仿真
动作电位
间室模型
底丘脑核
投射神经元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三种新发现的脊髓背角双投射神经元的特征与意义
来源期刊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学科 生物学
关键词 脊髓双投射神经元 分叉轴突 分叉点 两类初级传入 躯体-内脏觉会聚
年,卷(期) 2002,(2) 所属期刊栏目 综述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27-533
页数 7页 分类号 Q421
字数 语种 英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吕国蔚 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系 103 754 15.0 19.0
2 李菁锦 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系 33 187 9.0 1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脊髓双投射神经元
分叉轴突
分叉点
两类初级传入
躯体-内脏觉会聚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神经科学通报(英文版)
双月刊
1673-7067
31-1975/R
16开
上海市岳阳路319号31B楼405室
4-608
1985
eng
出版文献量(篇)
2003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9688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nsfc.gov.cn/
项目类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
学科类型:数理科学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