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研究了辽河盆地下第三系深部碎屑岩储层的成岩作用及孔渗性,认为次生孔隙形成主要有浅部大气淡水淋滤、中部有机酸脱羧和粘土矿物脱水产生的压实流体溶解及深部热循环流体的溶解-沉淀3种模式. 分析了次生孔隙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不同层位、不同构造的次生孔隙的形成机理不同,在常压带、深部构造部位、斜坡带、中央隆起两侧及古隆起顶部都可以形成次生孔隙异常带.
推荐文章
储层"主因素定量"评价方法的应用——以东营凹陷下第三系碎屑岩为例
碎屑岩
储集层
主因素
定量评价
灰色关联分析
东营凹陷
早第三纪
柴西南地区第三系碎屑岩储集层次生孔隙分布及成因
柴达木盆地
第三系
碎屑岩储集层
次生孔隙
歧北地区下第三系深层碎屑岩储层裂缝分析
碎屑岩储层
裂缝形成
裂缝分布
主控因素
分析
大港油区
歧北地区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深层成岩作用及次生孔隙发育特征
下第三系
深层
成岩作用
次生孔隙
东营凹陷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辽河盆地下第三系深部碎屑岩储层次生孔隙演化模式及其分布
来源期刊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辽河盆地 次生孔隙 成因机理 深部碎屑岩 成岩作用
年,卷(期) 2002,(3) 所属期刊栏目 石油勘探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2-14
页数 3页 分类号 P581
字数 249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2095-4107.2002.03.00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赵澄林 石油大学地球科学系 17 780 15.0 17.0
2 张忠民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开发工程系 2 45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0)
同被引文献  (62)
二级引证文献  (118)
199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6(6)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2)
2007(7)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3)
2008(15)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09(10)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0(11)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1(11)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2(9)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3(1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4)
2014(1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15(1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16(1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7(1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18(1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9(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辽河盆地
次生孔隙
成因机理
深部碎屑岩
成岩作用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双月刊
2095-4107
23-1582/TE
大16开
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路199号东北石油大学学报编辑部
14-90
197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238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3180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