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采用种群累积培养法研究了两种酵母、两种藻类对褶皱臂尾轮虫的最适投喂密度。结果表明,这四种饵料对褶皱臂尾轮虫的最适投喂密度(×106cell·ml(-1))分别是:干酵母,15;鲜酵母,5;微绿球藻,45;三角褐指藻,20。同时,在最适密度下比较了这四种饵料对轮虫的培养效果。结果表明,四种饵料对轮虫的培养效果以微绿球藻为最优,其它依次为三角褐指藻,鲜酵母,干酵母。实验结果显示,褶皱臂尾轮虫批量培养及至工厂化培养的首选饵料是微绿球藻和三角褐指藻。
推荐文章
三种淡水藻类对萼花臂尾轮虫培养效果的比较
萼花臂尾轮虫
饵料浓度
增殖效果
蛋白核小球藻
水华鱼腥藻
沙角衣藻
褶皱臂尾轮虫摄食生态的实验研究
褶皱臂尾轮虫
摄食生态
摄食
滤水率
摄食率
UV-B辐射增强对褶皱臂尾轮虫摄食的影响
UV-B辐射
褶皱臂尾轮虫
摄食
饵料单胞藻
抑制作用
UV-B辐射增强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增殖的影响
UV-B辐射
褶皱臂尾轮虫
种群数量
雌体抱卵率
种群增殖率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酵母及藻类对褶皱臂尾轮虫培养效果的比较研究
来源期刊 水产科技情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褶皱臂尾轮虫 酵母 饵料藻类 最适投喂密度 培养效果
年,卷(期) 2002,(3) 所属期刊栏目 饲料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9-102
页数 4页 分类号 S963
字数 329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1994.2002.03.00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潘连德 上海水产大学渔业学院 13 180 7.0 13.0
2 王金秋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17 157 6.0 12.0
3 郭新 上海水产大学渔业学院 1 12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2)
同被引文献  (33)
二级引证文献  (62)
198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4)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6(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7(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08(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09(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1(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2(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3(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4(8)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5(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6(9)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1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19(1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20(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褶皱臂尾轮虫
酵母
饵料藻类
最适投喂密度
培养效果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水产科技情报
双月刊
1001-1994
31-1250/S
大16开
上海市佳木斯路265号
4-204
197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121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845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