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尿Dpd含量诊断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意义探讨.方法:社区50-69岁绝经后妇女为绝经后组,24-39岁中青年女性为青年组,分析Dpd的年龄变化及与骨密度值的相关关系,并用ROC分析系统,探讨Dpd作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诊断指标的临床意义,及不同诊断阈值时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绝经后妇女的Dpd值明显高于中青年女性,Dpd值随年龄增加呈明显增高的趋势.绝经后患骨质疏松症妇女的Dpd值明显高于绝经后健康妇女(P<0.05),Dpd值与BMI值呈明显的负相关.ROC分析系统表明,Dpd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临床价值(曲线下面积达81.68%)明显优于BGP(曲线下面积为47.69%).如以Dpd=7作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阈值,则敏感度为89.3%,特异度为53.3%.结论:用Dpd值来预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危险性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推荐文章
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分析
阿法骨化醇
阿仑膦酸钠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临床分析
抑郁状态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影响的研究
骨质疏松,绝经后
抑郁
影响因素
女性绝经后2型糖尿病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分析
2型糖尿病
绝经后
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同型半胱氨酸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尿Dpd含量诊断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意义
来源期刊 中华实用医学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Dpd 绝经 阚值
年,卷(期) 2002,(9)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6
页数 3页 分类号 R58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洪复 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骨代谢研究室 52 401 11.0 17.0
2 徐爱红 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骨代谢研究室 8 38 4.0 6.0
3 朱国英 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骨代谢研究室 51 399 10.0 17.0
4 徐培康 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骨代谢研究室 8 39 3.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12)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骨质疏松症Dpd
绝经
阚值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华实用医学
半月刊
1562-9031
98-0676/HK
北京市丰台区菜户营东街甲34号龙源宾馆5013室(广东省惠阳市淡水人民4路23号,邮编51621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0420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3920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