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512铀矿床层间氧化带水岩体系Eh和pH值的研究结果表明,层间氧化带内相同亚带的水岩体系Eh和pH平均值极为接近,而不同亚带的水岩体系Eh值具有明显差异,即从氧化带到还原带,水岩体系Eh值明显下降;层间氧化带内不同亚带的水岩体系pH值也有所不同, 氧化带和还原带处于弱碱性介质环境,而氧化还原过渡带则处于中性介质环境;水岩体系Eh 和pH值可以作为划分层间氧化带和圈定铀矿体位置的依据.
推荐文章
水岩体系Eh-pH法确定铀矿层间氧化带尖灭地段的研究
砂岩型铀矿床
水岩体系Eh-pH
层间氧化带
构造作用对伊犁盆地南缘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影响的探讨
层间氧化带
砂岩型铀矿床
构造掀斜
伊犁盆地南缘
乌库尔其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磁场特征及解释
地面高精度磁测
砂岩型铀矿
零值线
铀矿床氧化带中铀矿物形成的条件
铀矿床
氧化带
表生带
铀矿富集体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水岩体系Eh-pH法在砂岩型铀矿层间氧化带划分中的应用 --以新疆伊犁盆地512铀矿床为例
来源期刊 地球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水岩体系Eh-pH法 砂岩型铀矿 层间氧化带 伊犁盆地
年,卷(期) 2003,(1) 所属期刊栏目 Ⅱ技术与方法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5-90
页数 6页 分类号 P5
字数 438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6-3021.2003.01.01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卫民 13 146 8.0 11.0
3 史维浚 3 90 3.0 3.0
6 刘金辉 5 73 5.0 5.0
7 李学礼 3 50 3.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41)
二级引证文献  (41)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0(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1(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2(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4(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5(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7(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8(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9(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7)
2020(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水岩体系Eh-pH法
砂岩型铀矿
层间氧化带
伊犁盆地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球学报
双月刊
1006-3021
11-3474/P
大16开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82-53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513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3934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