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关于退耕还林还草,提出了两个方面的建议:1.在草原、荒漠和高寒高原地区,由于生物气候带规律性的制约,天然林基本上是不存在的,但在非林地带的局部地段,如:山地阴坡、沟谷底部、河岸湖滨低地和含水较多的沙地,则有森林存在,而且宜于造林.种树与生物气候带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应予以更多的考虑.不仅如此,在营林目的、林业的概念、森林结构以及树种等方面都要求作相应的修改,以适应干旱-半干旱的非森林气候.目前在林业经营管理上存在着把灌木和灌丛等同于林木和森林的荒诞问题.它可能给生态学、生物学、林学甚至自然地理学带来概念上的混乱.2.还草,应看作"草业"的光辉起点.草业,以草和畜为核心,同农业饲料生产、生态保护性的林业、草原荒漠和高原特殊有用植物的集约栽培相结合,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工程.围绕着这样的草业系统工程还包括广大天然草原围栏轮牧系统.在这里,放牧并非古老落后的草场利用方式,而是一种有先进科学含义的生物学营养循环的系统,对中国尤其具有主要意义.
推荐文章
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尺度问题的探讨
西部地区
退耕还林还草
范围尺度
生态恢复
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尺度问题的探讨
西部地区
退耕还林还草
范围尺度
生态恢复
中国退耕还林还草现状及问题分析
退耕还林还草
监测评价体系
退耕补偿政策
退耕还林(草)工程对西部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退耕还林(草)
生态环境建设
可持续发展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关于开发中国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建议
来源期刊 草地学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西部地区开发 退耕还林还草 草业生态系统工程
年,卷(期) 2003,(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0-14
页数 5页 分类号 S812
字数 664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03.01.003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5)
同被引文献  (142)
二级引证文献  (269)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4(5)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8)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3)
2006(8)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4)
2007(31)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26)
2008(35)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32)
2009(1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6)
2010(24)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19)
2011(1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7)
2012(1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4)
2013(1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6)
2014(2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3)
2015(1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7)
2016(2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9)
2017(2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1)
2018(2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1)
2019(1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8)
2020(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西部地区开发
退耕还林还草
草业生态系统工程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草地学报
双月刊
1007-0435
11-3362/S
大16开
北京海淀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动科大楼152室
80-135
199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432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4823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