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采用循环伏安法和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对核黄素在裸金电极和巯基化合物分子自组装膜修饰金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在pH 4.8的B-R缓冲溶液中,核黄素在裸金电极和分子自组装膜修饰金电极上均于-0.35 V左右产生一对可逆的氧化还原峰.核黄素在裸金电极和谷胱甘肽、三巯基丙酸、二巯基苯丙咪唑分子自组装膜修饰金电极上,其浓度分别在3.0×10-7~2.3×10-4 mol/L、1.05×10-6~2.0×10-4 mol/L、2.1×10-6~2.08×10-4 mol/L、1.05×10-6~2.0×10-4 mol/L范围内与微分脉冲伏安峰峰电流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932、0.9909、0.9857、0.9832,核黄素的检出限为2.1×10-7 mol/L、5.2×10-7 mol/L、8.6×10-7 mol/L、5.2×10-7 mol/L.对浓度为1.0×10-5 mol/L的核黄素进行10次平行测定,所得峰电流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0%.将该方法用于核黄素片剂和复合维生素B片剂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推荐文章
溶出伏安分析法用于食品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溶出伏安法
食品
微量元素
形态分析
脉冲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钚中痕量银
Nafion
化学修饰电极
阳极溶出伏安法
阴极溶出伏安法测定黄原酸盐
阴极溶出伏安法
黄原酸盐
测定
基于差分脉冲阳极溶出伏安法的标准重金属铜溶液检测研究
溶出伏安法
重金属铜
丝网印刷金电极
修饰液
检测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核黄素的微分脉冲溶出伏安分析
来源期刊 分析科学学报 学科 化学
关键词 核黄素 金电极 分子自组装膜 伏安法
年,卷(期) 2003,(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报告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09-312
页数 4页 分类号 O657.15|Q56
字数 257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6-6144.2003.04.00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娟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107 731 14.0 23.0
2 曾百肇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31 300 10.0 16.0
3 唐平 江汉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10 57 5.0 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8)
同被引文献  (22)
二级引证文献  (35)
200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08(6)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2)
2009(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0(7)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1(7)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3(7)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4(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6(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8(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核黄素
金电极
分子自组装膜
伏安法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分析科学学报
双月刊
1006-6144
42-1338/O
16开
湖北省武汉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38-202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986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2575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