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摘要:
目的观察灵长类主要运动区和背侧运动前区的丘脑起源.方法采用束路示踪技术,将2种逆行示踪剂分别注射到猴子的主要运动区(M1)和背侧运动前区(PMd).结果丘脑腹外核嘴侧部(VLo),腹内侧核(VM),腹后外侧核嘴侧部(VPLo),腹外侧核尾侧部(VLc),中央中核(CM),中央外侧核(CL)和腹后内侧核(VPM)均有纤维投射到M1.丘脑腹外侧核嘴侧部(VLo),腹后外侧核的嘴侧部(VPLo),腹外侧核的尾侧部(VLc)和背内侧核(MD)则主要投射到背侧运动前区(PMd).结论 M1和PMd具有不同的丘脑起源,这种起源既有重叠也有分离;小脑和基底神经节通过不同的丘脑核团影响运动区皮层的活动.
推荐文章
灵长类运动辅助区的丘脑联系
运动辅助区
丘脑
灵长类
灵长类运动辅助区的丘脑联系
运动辅助区
丘脑
灵长类
运动前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上肢功能康复的疗效
脑卒中
重复经颅磁刺激
运动前区
上肢
手功能
康复
rTMS刺激运动前区改善脊髓损伤后肌张力障碍1例报告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脊髓损伤
肌张力障碍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灵长类主要运动区和背侧运动前区的丘脑联系
来源期刊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学科
关键词 主要运动区 背侧运动区 丘脑 灵长类
年,卷(期) 2003,(1)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4-26
页数 3页 分类号 Q426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1-8259.2003.01.00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巧俊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65 458 11.0 19.0
2 刘健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89 1170 15.0 32.0
3 冯洁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19 62 4.0 7.0
4 许临平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9 22 3.0 4.0
5 郭北川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4 9 3.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主要运动区
背侧运动区
丘脑
灵长类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双月刊
1671-8259
61-1399/R
大16开
1937-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401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26571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