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活性在子宫内膜癌发展中的价值.方法采用Ⅷ因子相关抗原为标志物,以免疫组化技术对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内膜,子宫内膜癌组织进行微血管密度(MVD)测定.结果①正常组与内膜癌组比较(P<0.01),正常组与不典型增生组比较(P<0.05);从正常内膜、不典型增生到内膜癌组织内MVD逐渐增多(P<0.05).②内膜癌组织内MVD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有关(P<0.05).结论临床采用MVD测定对子宫内膜增生病变发展和追随检查具有重要价值,同时MVD测定可作为判断子宫内膜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推荐文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微血管密度改变--附55例报告
子宫内膜异位症
在位内膜
微血管密度
免疫组织化学
发病机制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与异位内膜微血管密度的检测及意义
子宫内膜异位症
新生血管化,病理性
抗原,CD34
免疫组织化学
Survivin和微血管生成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研究
Survivin蛋白
微血管密度
子宫内膜异位症
免疫组织化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微血管密度测定在子宫内膜癌病变发展中的价值
来源期刊 潍坊医学院学报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内膜增生 微血管密度 预后
年,卷(期) 2003,(5) 所属期刊栏目 血管生成活性与妇科恶性肿瘤的关系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27-328
页数 2页 分类号 R737.3|R446.6
字数 129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4-3101.2003.05.00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戴淼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 21 57 4.0 5.0
2 黄文波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 25 134 7.0 10.0
3 陈昭日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 32 87 5.0 7.0
4 张丽芹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 8 21 3.0 4.0
5 栾美英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 13 25 3.0 4.0
6 张立梅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 2 4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子宫内膜癌
内膜增生
微血管密度
预后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潍坊医学院学报
双月刊
1004-3101
37-1195/R
大16开
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宝通西街7166号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391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652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