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研究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在脊髓横断面上传导通路的分布特点.为临床上应用复合脊髓诱发电位,提高监护水平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刺激Wistar大鼠的皮质感觉运动区和坐骨神经,用微电极在大鼠腰膨大记录SEP和MEP.采用不同刺激强度、频率观察它们对SEP和MEP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在半侧脊髓上分40~60个点记录每点的SEP和MEP.根据SEP和MEP的波幅变化,制作大鼠腰膨大部位的等电位图.结果 (1)SEP的N1-P1波幅从脊髓腹侧至背侧逐渐增加,中央较外侧部显著,差异有显著性(P<0.05).(2)MEP的N2-P2的波幅从腹侧至背侧逐渐下降,中央较外侧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1)证实了大鼠的SEP主要传导通路分布于后索,大鼠的MEP传导通路主要分布于前索.二者在脊髓横断面上各自有明显的代表区域,可以涵盖脊髓横断面的主要部分.(2)大鼠MEP的兴奋起源可能是锥体外系.
推荐文章
脊髓损伤后体感诱发电位的改变
脊髓
诱发电位,躯体感觉
脊髓损伤
体感诱发电位提取方法的研究与分析
体感诱发电位
单次提取
自参考
自相关
自适应干扰对消
叠加平均
大鼠面神经诱发电位的实验研究
面神经
诱发电位
大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运动诱发电位与体感诱发电位的脊髓等电位图的实验研究
来源期刊 中华医学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脊髓 诱发电位 微电极
年,卷(期) 2003,(17)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525-1528
页数 4页 分类号 R651
字数 395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760/j:issn:0376-2491.2003.17.01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田伟 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 256 2064 20.0 36.0
2 赵兰峰 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系 17 105 6.0 10.0
3 何达 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 67 343 11.0 1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6)
同被引文献  (35)
二级引证文献  (48)
198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8(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0(9)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1(5)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2(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3(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4(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5(1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6(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7(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8(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9(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脊髓
诱发电位
微电极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华医学杂志
周刊
0376-2491
11-2137/R
大16开
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东河沿街69号
2-588
191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1130
总下载数(次)
49
总被引数(次)
20530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