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与不加用螺内酯治疗,对24 h尿镁排泄量(UMA)、血浆镁浓度(PMC)、红细胞镁含量(EMC)的影响.方法11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加螺内酯组(第1组56例)和不加螺内酯(第2组55例),采用原子吸收光谱火焰法测定治疗前、治疗1个月及6个月时UMC、PMC、EMC的变化情况.动态心电图检测治疗6个月后心律失常发生率评价心电的稳定性;比较两组治疗1个月、6个月后的6min步行距离(6MWD),评价运动耐力.结果(1)第1组治疗1个月后24 h UMA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1),治疗6个月后与第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MC与EMC治疗6个月后PMC与EMC的增高与治疗1个月时及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第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第2组治疗后24 h UMA呈进行性增加(P<0.01);PMC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而EMC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无差异,治疗6个月时有所下降(P<0.05).(3)第1组治疗6个月后与第2组比较24 h平均窦性心率及室性早搏发生率均较低(分别P<0.05);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房性期前收缩及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均低于第2组(分别P<0.05);第1组治疗6个月时,6MWD与1个月时比较明显增加[(411±93)m vs (323±89)m,P<0.01].结论(1)慢性心力衰竭常规治疗中UMA呈进行增加,第1组治疗后UMA减少,PMC、EMC增加.(2)慢性心力衰竭螺内酯治疗稳定心电与提高运动耐力的作用可能与PMC、EMC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