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正常人心脏不同部位或2个部位同时起搏时的电生理及心室肌复极差异的变化.方法:15例接受射频消融术后的患者,常规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经冠状静脉窦将1根标测电极送至左心室表面静脉分支,另1根Pacing-MAP电极送达右室心尖部,记录局部单向动作电位(MAP).分别起搏左心室心外膜、右心室心内膜及上述两部位同时起搏,行S1S1、S1S2程序刺激.记录测量QRS波时限、QT间期、Tp-Te间期、MAP时程(MAPD)等指标及心律失常事件.结果:体表心电图上QT间期、Tp-Te间期在左室心外膜起搏(376.26 ms、122.59 ms)、双心室起搏(366.42 ms、124.23 ms)明显较右心室心内膜起搏(349.33 ms、104.14 ms)延长(P<0.01),伴有右室心尖部局部MAPD的相应变化.在相同总阵次的程序刺激中,左室心外膜起搏与双心室起搏时的室性心律失常多于右室心内膜起搏时(P<0.05).结论:左室心外膜参与起搏后可能会增大心室肌的跨室壁复极差异,伴有复极时间的延长,从而使室性心律失常易于发生.
推荐文章
对《正常人体学》插图教学的研究
插图
《正常人体学》
教学法
性别对正常人脑边缘区功能连接的影响
边缘区
功能连接
性别
磁共振成像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不同起搏部位对正常人体心肌复极离散的影响
来源期刊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心律失常 电生理学研究,心脏 心室起搏
年,卷(期) 2004,(3)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2-145
页数 4页 分类号 R541.7
字数 368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1439.2004.03.00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琳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心内科 299 2005 21.0 35.0
2 白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心内科 32 168 7.0 11.0
3 卜军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心内科 29 154 7.0 11.0
4 杨晓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心内科 54 245 8.0 13.0
5 王晨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心内科 47 162 8.0 10.0
6 吕加高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心内科 3 37 3.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8)
同被引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33)
198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08(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09(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1(6)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2(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3(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4(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5(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6(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心律失常
电生理学研究,心脏
心室起搏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月刊
1001-1439
42-1130/R
大16开
武汉解放大道1277号
38-123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573
总下载数(次)
19
总被引数(次)
38454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