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外伤性脑梗死的形态学特点,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在81例重型脑外伤标本中,选出17例伴脑梗死脑行肉眼、光镜观察.结果 (1)全部外伤性脑梗死病变均为出血性,切面呈楔形、类楔状或不规则形,分别位于枕回(8例)、枕部楔叶回(3例)、基底核及其周围(3例)、扣带回(2例)及枕颞外侧回(1例)等部位.镜下表现为淤血、水肿及围管性出血,病变从皮、髓质交界区开始, 逐渐累及全皮层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灶融合成片,尚见血栓形成、神经组织和血管坏死.(2)脑肿胀,全部均有脑疝形成,其中8例见大脑后动脉被压在钩回与大脑脚之间,动脉受挤压变扁.结论外伤性脑梗死系外伤后引起脑水肿、脑疝形成并压迫血管,引起局部(静脉)淤血、出血及(动脉)流入血量减少,导致组织坏死.
推荐文章
外伤性脑梗死36例临床分析
颅脑损伤
脑梗死
84例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颅脑外伤
脑梗死
发病机制
防治方法
外伤性脑梗死21例诊治体会
外伤性脑梗死
早期诊断
非手术
手术
外伤性脑梗死42例临床分析
外伤
脑梗死
临床分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外伤性脑梗死17例观察
来源期刊 中华病理学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脑损伤 脑梗塞 病理学
年,卷(期) 2004,(5) 所属期刊栏目 人体病理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16-418
页数 3页 分类号 R3
字数 333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760/j.issn:0529-5807.2004.05.00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姚青松 48 203 7.0 11.0
2 宋一璇 19 79 5.0 8.0
3 祝家镇 汕头大学医学院法医教研室 6 84 5.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4)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3)
同被引文献  (40)
二级引证文献  (116)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4)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5)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8(9)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6)
2009(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0(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1(21)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16)
2012(1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8)
2013(18)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6)
2014(1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5(1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4)
2016(9)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7(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8(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9(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脑损伤
脑梗塞
病理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华病理学杂志
月刊
0529-5807
11-2151/R
大16开
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东河沿街69号
2-56
195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261
总下载数(次)
13
总被引数(次)
3964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