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脑缺血后短T1信号强度演变规律并揭示其病理机制.方法:将46只不同缺血-再通时间组的大鼠模型,于不同时间点观察短T1信号强度的演变,并行组织学检查.结果:短T1信号以皮质区多见,并且出现时间早于基底节区.短T1信号强度在各MR检查时间点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3.746,P<0.05).组织学检查可见出血、脂质沉积和蛋白质变性、髓鞘破坏等;皮质区短T1信号主要与出血有关,基底节区则主要与脂质沉积有关.结论:不同时间、部位出现的短T1信号产生的病理机制不同;出血是影响短T1信号强度演变规律的主要因素.
推荐文章
脑缺血后短T1高信号的临床意义
脑缺血
脑梗塞
磁共振成像
短T1信号
核磁共振信号强度对比在HIE中的诊断价值
足月儿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核磁共振
信号强度
急性脑缺血的病理生理与灌注成像
急性脑缺血
病理生理
灌注成像
SIRT1信号通路在白藜芦醇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白藜芦醇
神经元凋亡
沉默信息调控因子-1
脑梗死体积
脑组织含水量
Bax
Caspase-3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脑缺血后短T1信号强度演变及其病理机制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脑缺血 磁共振成像
年,卷(期) 2004,(2)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1-65
页数 5页 分类号 R743.31|R445.2
字数 549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8-1062.2004.02.00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云亭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放射科 276 2516 23.0 34.0
2 刘松龄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放射科 24 235 9.0 1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5)
共引文献  (50)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
1900(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7(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脑缺血
磁共振成像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月刊
1008-1062
21-1381/R
大16开
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36号
8-25
199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549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3287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