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非O1群霍乱弧菌有多种致病因子引能起人群腹泻,为了解非O1群霍乱弧菌中致病性因子,对其进行检测与分析.[方法]用平板法和试管法测定溶血素;用小鼠测定非O1群霍乱弧菌菌株的急性毒性;用VTEC-RPLA法测定菌株的Vero毒素;用EIA法测定菌株的ST毒素;用PCR法测定菌株的CT毒素.[结果]非O1群霍乱弧菌平板法溶血素226株阳性,阳性率为94.4%;试管法溶血素220株阳性,阳性率为88.9%;未检出耐热性溶血素.产ST毒素的菌株186株,阳性率为78.8%.45株产VT1毒素,67株产VT2毒素,同时产VT1和VT2两种毒素的35株.3株非O1群霍乱弧菌检出CT毒素其因,产毒率为1.3%.[结论]检测发现非O1群霍乱弧菌对小鼠有较强的致病能力,说明其对人群的危害较大、毒性较强;检出CT毒素说明非O1群霍乱弧菌具有引起重症腹泻(霍乱样腹泻)的能力;检出溶血素、ST毒素、Vero毒素致病因子,说明非O1群霍乱弧菌的致病因子有多种.由于菌株发生CT毒素基因频度较低,目前不可能成为非O1群霍乱弧菌腹泻的主要的致病因素,而菌株发生溶血素、ST毒素、Vero毒素的频度较高,尤其是溶血素、ST毒素,有可能是非O1群霍乱弧菌的主要致病因子.
推荐文章
云南省非O1/O139群霍乱弧菌分子特征分析
非O1/O139群霍乱弧菌
脉冲场凝胶电泳
多位点序列分析
福建省不产毒O1群霍乱弧菌分子特征分析
霍乱弧菌
非产毒株
毒力基因
脉冲场凝胶电泳
蛭弧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非O1霍乱弧菌的消除作用研究
蛭弧菌
非O1霍乱弧菌
生长条件
裂解能力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非O1群霍乱弧菌致病因子检测与分析
来源期刊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非O1群霍乱弧菌 致病因子 检测 分析
年,卷(期) 2004,(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报告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52-453
页数 2页 分类号 R372
字数 327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4-8685.2004.04.03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徐景野 68 357 10.0 14.0
2 于梅 43 240 9.0 12.0
3 金春光 27 126 7.0 9.0
4 石优章 8 22 2.0 4.0
5 王仁元 3 12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24)
198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0(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1(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2(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6(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9(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非O1群霍乱弧菌
致病因子
检测
分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半月刊
1004-8685
41-1192/R
大16开
郑州市经一路12号
80-152
199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1668
总下载数(次)
39
总被引数(次)
10309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