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多点接触骨板(MPC)固定上肢管状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多点接触接骨板固定上肢管状骨骨折39例,要求手术中注意保护骨膜血运,并对骨折愈合过程进行X线观测和骨性愈合后去接骨板术中进行观察.结果39例骨折病例全部骨性愈合.手术中见骨痂生成和骨板下血运好,无骨板下广泛性骨萎缩.接骨板固定强度下降,应力遮挡效应逐步减弱,更利于骨折愈合过程.结论MPC接骨板更加符合四肢管状骨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和生物学过程;骨板下有良好的血运,有较小面积的骨萎缩;应力遮挡效应随时间逐步发生减弱,与骨板产生的应力松驰效应有关,此种现象对防止术后再骨折有较大的临床意义.结果表明MPC接骨板优于传统普通接骨板.
推荐文章
多点接触接骨板治疗长管状骨骨折应力变化的试验观察
骨折,应力性
骨折愈合
骨折固定术,内
锁定接骨板结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跟骨骨折
跟骨骨折
同种异体骨
锁定接骨板
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肱骨近端骨折
锁定骨板
前方入路微创接骨板接骨术治疗肱骨干中段骨折的临床观察
前方入路微创接骨板接骨术
肱骨干骨折
肘关节功能
骨折愈合时间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多点接触接骨板治疗非负重长管状骨骨折的初步探讨
来源期刊 广东医学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骨折 内固定 多点接触骨板
年,卷(期) 2004,(5)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43-544
页数 2页 分类号 R68
字数 264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9448.2004.05.03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许向东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医院骨科 66 196 8.0 12.0
2 刘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医院骨科 204 3081 26.0 52.0
3 席志峰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医院骨科 14 79 5.0 8.0
4 付清海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医院骨科 3 19 2.0 3.0
5 汪丙昂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医院骨科 2 5 1.0 2.0
6 张卫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医院骨科 4 26 2.0 4.0
7 孟新文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医院骨科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45)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骨折
内固定
多点接触骨板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广东医学
半月刊
1001-9448
44-1192/R
大16开
广州市越秀区惠福西路进步里2号之6
46-66
196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6055
总下载数(次)
2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