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天然气工业       
摘要:
文章从油气藏形成机理出发,分析了油气藏中孔隙结构和聚集驱动力对原始饱和度形成所起的作用.油气在驱动力的作用下,首先在构造顶部较大的孔隙喉道相连接的大孔隙中聚集,随着油气柱高度的增加(即驱动力的增加),油气才能进一步进入较小的孔隙喉道中,油藏中距自由水界面越高,油气饱和度则越大.据此,建立了油气藏高度和孔隙物性参数与气藏饱和度的关系,进而可对油气藏饱和度进行预测.经实际应用并用毛管压力资料和核磁实验资料获得的饱和度进行对比,饱和度的平均误差在1%以内.该方法还可用于缺少电阻率测井资料或电阻率曲线受井眼和泥浆侵入严重影响而无法使用等情况的饱和度预测中.
推荐文章
高盐油藏开发期饱和度计算的矿化度驱替-交换模型
剩余油饱和度
高盐油藏
水淹
混合液矿化度
注水驱替
离子交换
岩石物理模型
驱替速率对自吸相对渗透率和残余饱和度的影响
驱替速率
相对渗透率
残余饱和度
动态网格模型
一种新型储层饱和度测井方法及应用
脉冲中子测井脉冲延迟中子俘获储层饱和度应用胜利油田
不同驱替方式下岩石电阻率与饱和度的关系
油驱水(驱替)
水驱油(吸吮)
电阻增大率
含水饱和度
高含水期
润湿性
最终采收率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一种基于油气驱替理论的饱和度预测方法
来源期刊 天然气工业 学科
关键词 油气藏 饱和度 毛细管压力 驱动(油气藏) 模型
年,卷(期) 2004,(8) 所属期刊栏目 地球物理勘探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6-38
页数 4页 分类号 TE1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0-0976.2004.08.01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进福 5 77 3.0 5.0
2 赵军 22 127 7.0 1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3)
参考文献  (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14)
二级引证文献  (21)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1(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2(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3(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4(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8(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油气藏
饱和度
毛细管压力
驱动(油气藏)
模型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天然气工业
月刊
1000-0976
51-1179/TE
大16开
1981-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532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11794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