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期的头条小说《脸色》可以说是"官场文学",小说怨而不怒,绘声绘色,读起来有身临其境之感。有些评论家动辄喜欢用"深刻"一词武装自己,同时去讨好作者,以为大可不必。因为要说深刻,这类题材已有契诃夫在前头,他的《小公务员之死》,已经立下了一个吉尼斯纪录,后面的都是挑战者。脸色为什么要看呢?看,是观察,琢磨,揣测,在官场,这关乎"政治生命"、"政治前途",既然生命攸关,焉能不看?不由想起了科举制度。"五四"以来,科举制度是被批倒批臭了的。据说它的僵化、呆板,扼杀了像吴敬梓、徐渭这样的人才。但中国始于隋朝的科举制度,打破了世袭制,有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景象,贫寒学子,哪怕是红脚梗,卖柴郎,"牛肉阿三"家的"末代",寒窗十载,也有金榜题名、出人头地之机会。至于扼杀了某种类型的人才,肯定也是有的,任何考试都有特定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