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大豆灰斑病是一个多循环病害,叶、荚病情田间流行曲线均呈"S"型,(Y)1=C/1+ea-bX公式进行曲线方程拟合,拟合方程均达到显著水平.根据荚病指(x)与病粒率(y)的相关建立了荚病指与病粒率的直线回归方程,感病品种Y=3.2+0.8890X,抗病品种Y=1.223+0.7669X.根据病粒率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建立了早熟品种和中晚熟品种灰斑病粒率预测多元回归方程,早熟品种(Y)1(%)=-0.38-0.3889X1+0.7726X2+0.7070X3,中晚熟品种(Y)2(%)=-7.08-6.37×10-2X1+1.405X2+2.694X3.预测方程在一个农场运行结果,预测病粒率与实际调查的病粒率十分接近.
推荐文章
黑龙江大豆灰斑病流行速度研究
大豆
灰斑病
流行速度
黑龙江大豆灰斑病流行变动机制研究
大豆
灰斑病
流行变动
大豆灰斑病研究进展
大豆
灰斑病
危害症状
研究进展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大豆灰斑病流行强度预测模型研究
来源期刊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大豆 灰斑病 流行 预测方程
年,卷(期) 2005,(3) 所属期刊栏目 土肥植保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4-57
页数 4页 分类号 S565.104.8
字数 345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7-9084.2005.03.01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惕若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植物科技学院 37 579 11.0 23.0
2 李海燕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植物科技学院 42 230 8.0 14.0
3 甄鸿杰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植物科技学院 2 14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23)
二级引证文献  (11)
1987(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7(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大豆
灰斑病
流行
预测方程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双月刊
1007-9084
42-1429/S
大16开
湖北武昌徐东二路2号油料所内
38-13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474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4548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