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在综合高产栽培技术的基础上,抽薹前1周或摘薹后每公顷追施薹肥尿素112.4kg,当主茎伸长30 cm左右时,摘去主茎12~15 cm,每公顷可采摘3 386.18~4 687.50kg的菜薹作蔬菜用,然后使油菜正常成熟每公顷可收获油菜子2 604.90~2 772.15kg.且摘薹处理比不摘薹的处理菜子增产4.55%~7.32%.抽薹前1周追施薹肥和摘薹后追施薹肥的在扣除成本后分别较施薹肥不摘薹每公顷净增收入7 466.60元和5 187.54元,分别增115.01%和82.95%,实现了菜薹、菜子双丰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推荐文章
用in planta方法转化甘蓝型油菜
甘蓝型油菜
转基因
in planta
农杆菌
以半冬性甘蓝型油菜为亲本增强春性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
春性油菜
不育系
恢复系
分子标记
杂种优势
菌核病
紫红叶甘蓝型油菜叶片的叶绿素变化研究
紫红叶甘蓝型油菜
叶绿素
甘蓝型油菜苗期磷高效基因型的TOPSIS法筛选
甘蓝型油菜
磷高效
TOPSIS法
筛选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双低甘蓝型油菜菜薹、菜子兼用高效技术研究
来源期刊 湖北农业科学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双低油菜 菜薹、菜子兼用 高效技术
年,卷(期) 2005,(2) 所属期刊栏目 栽培·育种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5-36,43
页数 3页 分类号 S565.4
字数 247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0439-8114.2005.02.01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光明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27 496 12.0 22.0
2 刘贵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21 656 11.0 21.0
3 刘凤兰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11 277 9.0 11.0
4 杨经泽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9 89 4.0 9.0
5 付桂萍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5 74 3.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27)
参考文献  (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9)
同被引文献  (96)
二级引证文献  (156)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6)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3)
2008(8)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4)
2009(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0(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1(6)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2(1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3(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4(9)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5(24)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20)
2016(1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7(16)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8(1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9(46)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41)
2020(1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4)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双低油菜
菜薹、菜子兼用
高效技术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湖北农业科学
半月刊
0439-8114
42-1255/S
大16开
武汉市武昌南湖瑶苑2号
38-21
195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9680
总下载数(次)
22
总被引数(次)
8410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