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以热带玉米和温带玉米为亲本,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种质玉米杂交后代农艺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苗期全株干物质积累量温×温>热×热>热×温,地上部干物质量热×热>热×温>温×温,地下部分表现趋势与地上相反;生长初期株高温×温>热×温>热×热,随着生长进程的推移,组合间株高呈现出相反的趋势;不同种质间杂交后代苗期叶片数和出叶速率没有明显差异;杂交组合中含热带种质的比例越高,最大面积叶片出现的高度越高,面积较大的叶片数相对较多;热带种质所含比例越大,后代雄穗分支数越多.热带种质带来的株高增加,主要源于植株中下部节间的伸长.
推荐文章
导入热带种质的温带玉米自交系的利用潜力
玉米
回交
一般配合力效应
特殊配合力效应
对照优势
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在温带的研究与利用
热带亚热带种质
光周期
杂优模式
热带玉米种质资源杂种优势研究
玉米
种质资源
热带
温带
杂种优势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热带玉米与温带玉米种质杂交农艺性状的差异
来源期刊 华北农学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玉米 热带种质 农艺性状 差异 杂交后代
年,卷(期) 2005,(5)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7-20
页数 4页 分类号 S513.024
字数 314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0-7091.2005.05.00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董海合 21 155 8.0 11.0
2 李凤华 27 172 9.0 12.0
3 张旭 68 219 8.0 13.0
4 楼辰军 41 298 9.0 16.0
5 钱芳 32 156 8.0 11.0
6 杨兆顺 37 216 9.0 1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0)
同被引文献  (49)
二级引证文献  (26)
198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7)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1(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5(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6(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7(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8(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9(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20(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玉米
热带种质
农艺性状
差异
杂交后代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华北农学报
双月刊
1000-7091
13-1101/S
大16开
石家庄市和平西路598号
18-10
198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276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8835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