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晋宋时代<般若经>已经传入并译出,但除了不多的学问僧人.社会上的仕人真正能够理解的还不多.中国人要消化印度来的般若中观思想还需要一个历史过程.但试着用中国传统的抽象思维方式来理解和说明印度般若思想的尝试一直就没有间断.其中最有名的,我们现在知道有竺法雅、释道安、释慧远等人,他们对佛教中的名言概念(亦叫经中事数),尽量采用以往的中国经书来配合或迎合加以讲解,这就是一般所说的"拟配外书,著为条例"和意思,其目的是为了令听者或学人明白大致的含义.这就是以往人们常说的"格义"了.释道安自己早年借用过格义法,但他后来对此法颇为不取.称"先旧格义,于理多违"(<高僧传·释僧光传>).
推荐文章
隋唐佛学概论及宗派思想分析
唯识宗
华严宗
禅宗
佛学思想
何黎明:中国物流业发展需合力推动
中国物流
物流业
合力
物流园区
采购
以镇江焦山佛学院为例的教学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佛教文化
传承
品牌设计
文创产品
自媒体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推动中国佛学发展的"格义"方法
来源期刊 佛教文化 学科
关键词
年,卷(期) 2005,(6) 所属期刊栏目 佛法春秋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9-73
页数 5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佛教文化
双月刊
1004-2881
11-2619/B
16开
北京市西城区北长街27号
198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360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67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