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应用压力控制通气(PCV)治疗时的气道压力、氧合、血液动力学变化,探讨其治疗效果和肺保护作用.方法18例ARDS患者在使用小潮气量(6~8 ml/kg)、<25次/分的频率容量控制通气(VCV),气道峰压接近35~40 cmH 2O,而氧合改善仍不满意时,改为PCV方式机械通气,观察此时气道压力、氧合、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在呼出潮气量相近的情况下,PCV时的气道峰压较VCV时明显降低,平均气道压、中心静脉压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平均动脉压无明显变化;PCV治疗后24 h PaO2、氧合指数明显升高,心率显著减慢,吸气压力增大时潮气量随之增加,未发生气压伤.结论PCV治疗ARDS在改善氧合、减少气压伤、实施肺保护方面较VCV更为有效.
推荐文章
高频振荡通气在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高频振荡通气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保护机制
应用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俯卧位通气病人压力性损伤预防的研究进展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俯卧位通气
压力性损伤
综述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无创通气支持监测与护理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呼吸衰竭
正压通气
早期实施气道压力释放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防价值
气道压力释放通气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预防
肺保护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压力控制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应用
来源期刊 临床麻醉学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压力控制通气 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保护作用
年,卷(期) 2005,(12)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33-834
页数 2页 分类号 R5
字数 209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4-5805.2005.12.01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方志源 苏州市立医院麻醉科 20 105 7.0 9.0
2 赵富丽 苏州市立医院麻醉科 3 7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850)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压力控制通气
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保护作用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临床麻醉学杂志
月刊
1004-5805
32-1211/R
大16开
南京市紫竹林3号
28-35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693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9318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