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5月至2001年5月,对鹤山3种人工林下蚯蚓群落连续调查约1a,比较不同林型蚯蚓群落结构以及季节和环境变化对蚯蚓群落的作用.结果表明:①各林型内蚯蚓均以西土寒(虫宪)蚓(Ocnerodrilus occidentalis Eisen) 为最多,年龄构成以幼体为主.豆科林蚯蚓个体数最多,荷木林蚯蚓生物量最大.几乎所有蚯蚓种类的个体生物量都以荷木林为最大.②3林型下,蚯蚓个体数与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差异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不同步.蚯蚓个体数的季节变异:针叶林>豆科林>荷木林,林型之间蚯蚓个体数以豆科林与针叶林差异最显著;蚯蚓生物量的季节变异:豆科林>荷木林>针叶林,林型之间蚯蚓生物量荷木林与针叶林差异最显著.寒(虫宪)蚓个体数季节变化与总体的变化一致,但其生物量变化趋势与总体相反:针叶林>荷木林>豆科林,说明蚯蚓群落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很可能受寒(虫宪)蚓以外的其他蚯蚓种类生物量变化的控制.③在一定范围内,蚯蚓个体数和蚯蚓生物量与空气相对湿度和土壤平均含水量显著相关.土壤平均温度在20~22℃左右,蚯蚓个体数最高,土壤平均温在23~25℃左右时,蚯蚓生物量最高,各林型蚯蚓个体数量和生物量最高时的土壤平均温度不同.降雨对蚯蚓群落的影响很大,对水分条件较差的豆科林和针叶林尤为明显.通常蚯蚓都是在水分条件较好的时候生长和繁殖,土壤水分过多和过少,都不适宜.蚯蚓的繁殖,受降雨的影响,3种林型下蚯蚓繁殖期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