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从骨髓来源的免疫辅佐细胞树突状细胞的培养操作技术及合理的培养时间.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12在卫生部细胞移植重点实验室进行.树突细胞来源为健康SD大鼠的骨髓细胞,分别加入4种细胞因子:重组大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 μg/L,重组大鼠白细胞介素45 μg/L,重组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 10 μg/L,重组大鼠γ干扰素20μg/L,共培养2周.每隔2 d加细胞因子1次,保持各细胞因子的浓度不变,分离树突细胞采用"培养黏附法".在培养的第3天吸去上清后重新加入培养液,在培养2周后收获悬浮的树突状细胞,分离树突细胞采用"培养黏附法".在培养的第1,3,5,7,9,11,13,15天用光学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取一部分细胞在培养的第7,11,13,15天行流式细胞仪检查,并用PE标记的抗大鼠CD86单克隆抗体检测它的成熟度(CD86单抗阳性为成熟).结果:①树突状细胞的形态:从培养第7天开始细胞周围开始逐渐伸出突起,第13天以后突起五六支左右,且长度逐渐缩短,成熟的树突状细胞伸出长短不等的突起,类似神经细胞的树突.②培养所得的树突状细胞数量:1只大鼠平均得到(1.18±0.21)×107.③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度:培养第7,11,13,15天CD 86单抗的阳性率分别为30%,80%,92%,94%.结论:应用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在两种常规的细胞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4基础上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和γ干扰素,培养2周,应用培养黏附法分离树突状细胞,可得到成熟的树突状细胞,且数量较多.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来源骨髓的树突状细胞培养方法特征及其合理时间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树突细胞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 白细胞介素4 肿瘤坏死因子 干扰素γ,重组
年,卷(期) 2005,(23)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8-49
页数 3页 分类号 R471
字数 427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5.23.02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宋春芳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一科 54 221 9.0 12.0
2 刘锐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一科 18 90 6.0 8.0
3 吴舰宇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一科 8 21 3.0 4.0
4 许评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一科 26 162 8.0 1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1)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2(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树突细胞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
白细胞介素4
肿瘤坏死因子
干扰素γ,重组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