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背景:血管性痴呆的发生与脑缺血缺氧河北省有关,前期的研究表明临床效方-醒脑启智胶囊可明显改善血管性痴呆小鼠的行为学障碍,但其作用途径是否为保护缺氧细胞从而改善血管性痴呆症状.目的: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体外培养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用Na2S2O4产生缺氧损伤,观察醒脑启智药物血清是否对缺氧损伤的PC12细胞具有保护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对象:实验于2003-06/12在河北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室和细胞培养实验室进行.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即对照血清组(n=12)和醒脑启智药物血清25.42,12.71,6.35,3.18 g/kg组(n=7).PC12细胞株购自中国医学科学院细胞中心.方法:①药物血清制备:醒脑启智药物血清25.42,12.71,6.35,3.18 g/kg组按相应剂量以醒脑启智药物(枸杞子、石菖蒲、川芎、橘络等)灌胃给药,对照血清组以生理盐水10mL/kg灌胃,均为2次/d,每天灌胃间隔12 h,连续给药3 d,末次给药后1h麻醉状态下股动脉采血,分离血清.②PC12细胞分组培养:将体外培养的PC12细胞分为6组:对照组加入对照血清培养;模型组加对照血清培养1 h后加入Na2S2O4产生缺氧损伤;醒脑启智25.42,12.71,6.35,3.18 g/kg组分别加入5%不相应剂量的药物血清,培养1 h后加入Na2S2O4.③观察指标:各组细胞加入Na2S2O4培养16 h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PC12细胞形态变化;计算乳酸脱氢酶释放抑制率和PC12细胞损伤的抑制率(MTT法)来评估细胞活力.主要结局观察:①各组PC12细胞的形态学观察.②各组PC12细胞的乳酸脱氢酶活性释放抑制率和PC12细胞损伤的抑制率.结果:①细胞形态:醒脑启智各剂量组PC12细胞折光性较好,细胞碎片形成减少.②乳酸脱氢酶活性释放抑制率:醒脑启智25.42,12.71,6.35,3.18g/kg组分别为81.6%,69.6%,54.4%,27.8%.③PC12细胞损伤的抑制率:醒脑启智25.42,12.71,6.35,3.18 g/kg组分别为82.9%,75.6%,65.9%,53.7%.结论:醒脑启智药物血清能明显减轻PC12细胞的缺氧损伤,可增强细胞活力,降低乳酸脱氢酶活性,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醒脑启智胶囊药物血清对PC12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痴呆 血管性/中药疗法 PC12细胞 缺氧
年,卷(期) 2005,(32)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48-250
页数 3页 分类号 R749.1
字数 184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5.32.07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杨牧祥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159 1043 15.0 23.0
2 于文涛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134 741 13.0 20.0
3 田元祥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75 662 13.0 23.0
4 王少贤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41 154 6.0 9.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17)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痴呆
血管性/中药疗法
PC12细胞
缺氧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