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粒细胞减少症病因复杂繁多,感染最为常见.本文对近几年我院发生的感染相关的粒细胞减少症141例进行分析,为该领域临床提供参考资料. 方法参照诊断标准, 收集2000年1月~2002年3月住院病人中发生的粒细胞减少症141例;利用ELISA法检测病人血清病毒抗体;利用微软办公软件EXCEL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结果患者年龄的中位数是24个月(范围:1个月~14岁),3岁以下者占57%;女性和男性之比为1∶1.56; 2000年和2001年1~4月份发病例数明显低于其他时节,而2002年则1~2月有一个发病高峰. 141例患儿中,105例有发热(75%),以发热起病就诊者88例,发热合并症有咳嗽、皮疹、腹泻;伴随疾病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66例(46%),肺炎22例(16%),急性支气管炎11例(7.8%),轮状病毒肠炎10例(7.1%).118例血清病毒抗体的检测显示80例IgG/IgM均阳性,其中 CBV感染者36例(30.5%). 在<1岁年龄组,ANC1时间中性粒细胞≤500/μl者为46%,在>1岁年龄组,ANC1时间中性粒细胞≤500/μl者为34%;经过从ANC1到ANC2平均间隔3d的随访,在<1岁年龄组,ANC2时间中性粒细胞≥1 000/μl者为50%,在>1岁年龄组,ANC2时间中性粒细胞≥1 500/μl者为20.2%.贫血在>6个月的患者中的发生率为33/130,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为47/140; 在ANC1时间,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值与血红蛋白的相关系数是0.06 (n=141),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值与血小板的相关系数是0.02(n=141). 46例病毒血清IgG/IgM阳性的患者接受了平均4.5d(2~8d)的干扰素治疗,与未接受干扰素治疗的患者相比,粒细胞的恢复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10);8例患者接受了平均4d(2~8d)的特尔立(GMCSF)治疗.结论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以年龄幼小者居多;其中接近半数病人的ANC值≤500/μl,易患严重感染;血清病毒抗体(IgG/IgM)的阳性率为80/118,以CBV感染率最高(30.5%);本症还伴随一定比例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的发生;干扰素对于ANC的恢复作用不明显,细胞因子的作用尚需大样本长时间的随访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