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对大鼠脑梗死后诱发电位潜伏期及波幅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4/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高压氧舱中心和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完成.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待大鼠清醒后进行评分,1~3分为模型成功,剔除死亡及不符合标准的动物.将入选的48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高压氧组和对照组各24只,再分别分成大脑中动脉闭塞后第1,2,4和8周4个亚组,每组6只.高压氧组造模成功后2 h开始接受高压氧治疗,治疗压力30.4kP,吸氧时间为120 min/次,1次/d.对照组造模成功后不作治疗.两组大鼠均在大脑中动脉闭塞手术后第1,2,4,8周检测运动诱发电位,将刺激电极放置于大鼠右侧的运动皮质脑膜表面,作为阳极电极,阴极电极夹在大鼠舌尖,同时将两银针电极作为记录电极,插入大鼠腓肠肌肌腹,左右分别刺激和检测.结果:纳入48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1]两组大鼠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的比较:对照组大鼠损伤侧各时点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均比健侧明显延长(t=36.186~127.594,P<0.05).高压氧组大鼠损伤侧在第1,2,4,8周末时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均比对照组损伤侧明显缩短(t=-36.104~-13.770,P<0.05).[2]两组大鼠运动诱发电位波幅的比较:对照组大鼠损伤侧各时点运动诱发电位波幅均比健侧明显降低(t=-131.909~36.859,P<0.05).高压氧组损伤侧第1,2,4,8周末时运动诱发电位波幅均比对照组损伤侧显著升高(t=11.149~31.756,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大鼠瘫痪侧肢体运动诱发电位的异常程度.
推荐文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高压氧对大鼠脑梗死后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脑梗塞 高压氧 运动诱发,电位
年,卷(期) 2005,(37)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0-32
页数 3页 分类号 R743
字数 385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5.37.02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长清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87 542 11.0 18.0
2 陈康宁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内科 13 112 6.0 10.0
3 黄河清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内科 6 65 3.0 6.0
4 陈胜利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3 8 2.0 2.0
5 段炜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内科 1 2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13)
198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3(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4(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5(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6(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脑梗塞
高压氧
运动诱发,电位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