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了解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情况,探讨行为问题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式于2003-09/12在武汉市随机抽取2所幼儿园、2所小学、2所初中、2所高中.选取其中幼儿园中班、大班,小学1~6年级,初中1~3年级,和高中一年级共12个年级,按年级名册各随机选取男50名,女50名,共2 400名.均为年龄4~16岁儿童,监护人同意参加.调查工具为行为问题调查量表.该量表包括:①一般项目:有性别、年龄、儿童生活主要照顾者、父母职业等.②环境量表:有亲子关系、父母经济状况、家庭大小、父母心理知识认知、教育认知、环境、父母对自己与孩子相处是否需要建议等项目(对各项目进行同趋势化处理,转换为低优即分越低越好,按1~5分共5个等级进行评分,并采用合计方式计算各纬度的得分,按人数计算各维度的平均分).③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中国标准化版做父母调查(113条行为问题,每条有0,1或2分称为粗分,113条粗分加起来称总粗分,再归纳为8~9个因子,计量其因子分),将该量表因子分与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中国标准化版(父母用)诊断标准对照,判断该儿童是否具有该项行为异常.由各班主任将调查表分发给所选调查对象的家长,并负责向家长讲解调查表内容和填写方法,在发表1周后负责回收表格.结果:纳入儿童2 400名,发放调查表2 400份,回收调查表2 205份,其中内容完整的2 199份.由于年龄不符合的有71名,对2 128名符合年龄条件和填写完整符合要求的调查表进入结果分析.①男童行为问题发生率明显高于女童(x2CMH=1722.6350,P<0.01).不同年龄段儿童行为异常发生率相似(P>0.05).②12~16岁行为异常儿童中非父母照顾者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行为正常儿童(17.07%,3.64%,x2CMH=15.7005,P<0.01).③4~5岁行为异常男童父母的精神心理认知、家周围噪音污染和亲子关系评分和正常儿童相近(P>0.05);6~16岁行为异常儿童上述3项指标平分普遍高于正常儿童(t=-2.06~-6.77,P<0.05~0.01),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④4~5岁行为异常女童父母的精神心理认知和亲子关系评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t=-2.26,-2.10,P<0.05).结论:①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存在性别差异,男性高于女性.②12~16岁行为异常儿童中非父母照顾者多于由父母照顾的正常儿童.③行为问题发生率可能与儿童的生活照顾者、亲子关系、父母的精神心理认知及家周围的噪音有关.④4~5岁儿童行为异常的发生与父母的精神心理认知、家周围噪音污染和亲子关系无关,但与性别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