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通过结扎大鼠坐骨神经以建立神经源性痛模型,探讨甲钴胺对神经源性痛大鼠坐骨神经结扎后脊髓神经元凋亡和疼痛的影响,并从药物对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干预这一角度分析其作用途径,从而为神经源性痛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1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取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6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6只、生理盐水组30只、甲钴胺组30只.①生理盐水组与甲钴胺组采用Bennett and Xie模型行坐骨神经结扎术,要求仅留下缢痕而不阻断神经血供.假手术组仅暴露坐骨神经而不进行结扎.②甲钴胺组在坐骨神经结扎后腹腔内注射600μg/kg的甲钴胺0.25 mL,以后每天腹腔内注射相同剂量,连续3 d.假手术组和生理盐水组在相同时间点给予等量生理盐水.③各组分别于术前、术后6 h,1,3,7,14 d进行行为学测定,记录缩足、热水尾弹阈值.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系统检测脊髓中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采用原位凋亡检测法观察脊髓神经元的凋亡,同时观察脊髓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实验共选用大鼠66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坐骨神经结扎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缩足痛阈值、热水尾弹痛阈值的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生理盐水组及甲钴胺组大鼠于术后6 h即出现机械性痛觉超敏和热诱发的持续性疼痛(P<0.05);术后14 d甲钴胺组的缩足痛阈值、热水尾弹痛阈值均已经恢复至基线,而生理盐水组仍较低(P<0.01).②坐骨神经结扎后各组脊髓病理学变化:假手术组无明显病理改变.坐骨神经结扎后生理盐水组脊髓灰质神经元细胞内尼氏小体呈中心性或周边性溶解,细胞数明显减少,脊髓白质水肿;甲钴胺组病理改变与生理盐水组相似,但神经元肿胀程度和数量减少程度均较生理盐水组轻(P<0.05).③坐骨神经结扎后各组大鼠脊髓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表达的变化:假手术组脊髓中均只有少量表达.生理盐水组在坐骨神经结扎后6 h,1,3 d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损伤后14 d表达均明显减弱,并接近正常.而甲钴胺组则能显著抑制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各时间点均有显著差异(P<0.01或0.05).④坐骨神经结扎后各组脊髓神经元凋亡指数的变化:生理盐水组在术后6 h及1 d可见少量标记的阳性细胞,并于术后3 d达高峰,术后14 d则仅有少量表达;甲钴胺组大鼠脊髓中阳性神经细胞在各时间点均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P<0.01),高峰发生在损伤后3 d.凋亡指数与疼痛、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表达阳性细胞率间均呈正相关(r=0.9,P<0.01).结论:结扎坐骨神经可引起脊髓神经元的凋亡和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并与神经源性痛的发展相一致.甲钴胺对大鼠的脊髓能够起到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以及神经元凋亡、减轻疼痛有关.